清风朗月 辄思玄度

  中国现代美学家、哲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:“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,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。山水虚灵化了,也情致化了。”魏晋是一个政治动乱的年代,但也是一个思想活跃、率真任诞的时代,涌现出了“竹林七贤”一般的风流名士、成就了“曲水流觞、兰亭集会” 的千古风雅。

  两晋鼎革,原来在中原地区流行的佛教般若学也随东晋政权和士族一起南下。大约与在北方已形成佛教译经和传播中心的道安大师同时,高僧支遁在南方传播佛教、成为“六家七宗”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。支遁法师与当时的谢安、王羲之等一代名流过从甚密,以擅讲般若受到士大夫们的钦仰,在东晋清谈名士当中很受敬重,成为推动玄佛结合的先驱。

清风朗月 辄思玄度

  东晋初立时,许询的父亲追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,并担任会稽内史,举家便安定在会稽山阴。听闻许询才识的晋元帝想要征召他担任议郎(皇帝顾问,官五品),无心仕宦的许询坚辞不受,并因此离开会稽逃到永兴(今杭州萧山)。即便如此,待到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再次征召许询为司徒掾,请他担任当时权势熏天的司徒王导的属官。本可直达权力中心的机会再次被许询放弃、连征不就,这回更是策杖披裘,隐居于西山幽深的岩洞之中,凭树构堂、萧然自致。

  其后在离开永兴迁居到四明山区的剡溪前,许询再次将隐居时曾居住的旧宅捐舍为岩下寺。及至南朝梁武帝时尊崇佛教,高僧宝志禅师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和江南各地募建寺院。许询的后人、曾孙许懋又将曾祖归隐究山的宅第地基捐出,梁天监十二年(513)宝志禅师于此宅基之上建立了开善资宝寺。两座寺院均在会昌法难时被毁,唐咸通十四年(873)重建岩下寺,并赐名重兴寺。开善资宝寺也在后晋天福三年(938)得到重建,北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),赐名为慈云寺。

清风朗月 辄思玄度

  许询的辞荣不仕尽显其淡泊清雅,数度舍宅为寺和从他“妙觉时人”的五言诗中亦可见佛教与他的情缘以及对两晋文人的浸染。位列“魏晋八君子”之一、以审察识人著称的刘惔便有“清风朗月,辄思玄度”(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)之语,以情致化的自然意象来象征许询恬淡远达的风致、表达对其志行高洁的人格之美的赞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