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安大师年表(312年-385年)
-
晋永嘉六年
道安出生于冀州“安平扶柳”(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扶柳村)。
-
晋建兴二年至三年
道安“早失覆荫,为外兄孔氏所养”。
-
晋大兴元年
开始读儒家经典、五经文义,稍已通达。
七月,刘聪卒,刘粲即位。八月,靳准杀刘粲,刘曜、石勒起兵,族灭靳氏。
十月,刘曜即皇帝位,建立汉赵。 -
晋大兴二年
道安被送往私塾读书。
-
晋太宁元年
道安出家为僧,此后数年,道安曾从事田间劳动,执勤就劳,毫无怨色。期间,求师借阅《辩意长者子经》、《成具光明经》等,一边劳动,一边就读,皆能过目成诵,师异其才。
-
晋咸和二年
道安“方启师求经”,始受《辩意经》和《成具光明经》。
-
晋咸和六年
道安受具足戒,并得到师父同意,可以自由出外游学。
是年九月,石勒营邺宫,以洛阳为南都,置行台。 -
晋咸和八年至九年
道安离开师父,外出参学。
-
晋咸和九年
道安收昙徽为徒。
-
晋咸康元年
道安游学至邺(今河北临漳),入中寺事佛图澄为师,后师事佛图澄十余年、直至澄死。
上一年,石虎即位,翌年迁都于邺,尊奉佛图澄为“大和尚”。 -
晋咸康二年
道安对佛图澄的讲法进行复讲,结果“疑难锋起,安挫锐解纷,行有余力,时人语日:‘漆道人,惊四邻”’。
-
晋永和四年
十二月八日,道安的师父佛图澄圆寂,道安还冀州。
-
晋永和五年
一至五月,道安认为,于时学者多守闻见,乃叹日:“宗匠虽邈,玄旨可寻,应穷究幽远,探微奥,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,使流遁之徒归同有本”。于是游方问道,备访经律。
四月,石虎死,石世嗣位。
五月,彭城王石遵杀石世自立,并遣中使竺昌蒲召请道安入住邺北的华林园,为之广修房舍。
十一月,冉闵废杀石遵,立义王石监。
十二月,道安“避难潜于濩泽”(今山西阳城县固隆乡泽城村)。 -
晋永和六年
闰二月,冉闵杀石监,尽灭石氏,自称天王,国号魏。原后赵境内少数民族纷纷拥兵割据拼杀,北方大乱。约在此时,道安预感“国运将危”,离邺出走,旋避难于濩泽(今山西阳城)。道安在濩泽期间作《阴持人经序》、《道地经序》、《十二门经序》、《大十二门经序》。
-
晋永和七年
道安与僧辅、道护自濩泽北上飞龙山避难(今河北元氏县南佐镇白龙池村)。途遇同学竺法汰,一起北上,“俱憩飞龙山”。道安在飞龙山遇沙弥时好友僧先,二人讨论“格义”问题,此时道安已有新悟。
是年正月,符健称建立大秦。 -
晋永和八年
道安前往太行恒山(今河北唐县、曲阳、阜平交界处的大茂山)立寺收徒。
-
晋永和十年
道安到太行恒山(今河北阜平北)立寺传教,声名大振,随其受学、出家之人“中分河北”。慧远、慧持兄弟前往太行恒山拜道安为师、随其出家。
是年,桓温统步骑四万从江陵北伐前秦。四月,桓温败秦军于蓝田,进军灞上。六月,因粮尽退兵。 -
晋升平元年
道安在恒山寺宇举行大规模法会,临讲以病为由,推荐慧远就席讲《般若经》,有听者质难般若实相义,远援引《庄子》义为连类解释,惑者晓然,此后,道安特允慧远不废俗书。
道安受武邑太守卢歆之邀,到武邑(今河北省武邑县)讲法。
道安“复还冀部,住受都寺,徒众数百,常宣法化”。
是年,苻坚起兵杀苻生。六月,坚即位,去帝号,自称大秦天王。 -
晋升平四年
燕王慕容㑺死,王廷一度发生内讧。道安率徒众“西适牵口山(即今河北沙河县渡口镇渡口村的磬口山)”。
-
晋隆和元年
冀州连年灾荒,道安率慧远等数百僧众往王屋女林山(今河南济源西北)。不久,渡河入陆浑(今河南嵩县东北)之山栖居修学,以草木充饥。
-
晋兴宁三年
四月五日,襄阳名士习凿齿致函道安,劝道安来襄传教。
燕军攻克洛阳,尽取河南诸城垒。为避战乱,是年夏天道安率僧众500余人自陆浑南下襄阳,在新野(今河南新野县)途中,曾分徒众往各地,四处传教。
秋,道安在襄阳白马寺统一僧姓为释氏。不久,习凿齿拜见道安,两人见面,习凿齿说:“四海习凿齿”。道安对: “弥天释道安”。 “时人以为名答”。
道安在襄阳约十五年,每年都讲《放光经》两遍,还注解、整理经典,确定戒律,不遗余力。 -
晋太和元年
道安制定《僧尼规范》,并派慧远在岘山甘泉洞建甘泉寺。
-
晋太和二年
道安创立“本无宗”。
-
晋太和四年
道安派慧远前往荆州同“心无派”道恒进行辩论。
-
晋太和末年至宁康初年
道安作《了本生死经序》、《人本生死经序》、《安般注序》、《道行般若经序》等。
-
晋咸安二年
习凿齿致书谢安,褒扬和推荐道安。
-
晋咸安二年至宁康元年
高平郄超遣使问候道安,“遗米千斛,修书累纸,深致殷勤”。
-
晋宁康元年
荆州刺史、征西将军桓豁镇江陵,请道安暂住。慧远随行,同行还襄阳。
道安在襄阳以白马寺狭,别以张殷宅建檀溪寺。
是年,道安僧团另建如珠山观音寺、谷隐寺。
是年七月,桓温病卒。谢安和王彪之共掌东晋朝纲。 -
晋宁康二年
道安撰就我国第一部佛经总目《综理众经目录》一卷,后散失。
-
晋宁康三年
道安与习凿齿“在襄阳城西门外寺昉”铸露天佛像。
二月八日,道安在檀溪寺内铸造丈六佛像。
是年,秦王苻坚云:“襄阳有释道安,是神器,方欲致之,以辅朕躬。” 遣使向道安赠送外国佛像,弥勒佛像。 -
晋太元元年
夏秋,道安作《合放光光赞略解序》。
冬,道安作《渐备经十住梵名并书叙》。
十二月,道安所造丈六佛像成。慧远作《晋襄阳丈六金像颂》。 -
晋太元二年
正月,秦太史奏“有大德智人,人辅中国。”苻坚称此智人就是西域鸠摩罗什、襄阳沙门释道安。并遣使给道安送外国金箔倚像等。
春,征西将军桓豁镇江陵,要安(道安)暂往。朱序镇襄阳,复请道安从江陵还襄阳。
是年,孝武帝颁褒扬道安诏书曰:“安法师器识伦通,……俸给一同王公,物出所在”。并遣使通问。
是年,道安与弟子法遇等於弥勒前立誓,愿生兜率。
是年,“长沙太守滕含舍宅为寺”,道安派弟子昙翼南下荆州建长沙寺。 -
晋太元三年(前秦建元十四年)
二月,前秦苻坚命其子苻丕率步骑十七万围攻襄阳。因秦军临城,道安乃分张徒众,各随所之。慧远离道安往江东。
四月,秦兵渡汉江,道安分张众徒,朱序挟道安于襄阳城内。秦兵在檀溪寺扑空,遂围攻襄阳城。同月,朱序母亲韩夫人“自登城履行,谓西北角当先受弊,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子於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”。
十二月,苻坚派遣黄门侍郎韦华持节责备苻丕,命令其来春务必攻陷襄阳。 -
晋太元四年(前秦建元十五年)
正月,苻丕接诏惶恐,命诸军力攻襄阳。
二月,襄阳督护李伯护密遣其子送款于秦,请为内应。苻丕攻陷襄阳,俘东晋守将朱序,并将道安与习凿齿送往长安。
夏初,道安至长安,苻坚日:“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,唯得一人半”。“安公一人,习凿齿半人也”。 可见其对道安之尊重。
秋,秦王苻坚“敕学士内外有疑,皆师於安。”
道安令昙摩侍(持)等译出《十诵比丘戒本》(或云《十诵大比丘戒》)一卷。道安为写序,名《比丘大戒序》。僧纯、昙充自龟兹沙门佛图舌弥处得《比丘尼大戒》(亦云《十诵比丘尼戒》)一卷。昙摩侍(持)与竺佛念共译《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》一卷。
冬,道安作《比丘大戒序》、《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》、《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》。 -
晋太元五年(前秦建元十六年)
道安在陕西户县凿齿村道安寺弘法。
-
晋太元七年(前秦建元十八年)
正月初,道安组织译场。
三月,道安组织罽宾律学僧人耶舍等人译出《鼻奈经》(亦作《鼻奈耶律》)十卷。道安为之写序,名为《鼻奈耶序》。
夏,道安组织译出《阿昙毗抄(心)》。
八月,道安与法和等东赴邺都,视佛图澄寺宇,并前往山东金舆谷参加竺僧朗所设之会。
九月,车师前部王弥第入朝于秦,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朝语《大品》一部,实有一万七千二百六十首庐(偈颂)。道安即命昙摩蜱、佛护等译出,名为《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》五卷,道安为之作序。
冬十月,苻坚会群臣议犯晋,意见不一。苻坚力主犯晋。不久,道安劝坚勿犯东晋,坚不从。
十一月,道安组织译出《四阿含暮抄》,并为之作序。 -
晋太元八年(前秦建元十九年)
春,苻坚南游霸上,道安与秦太子苻宏再次劝苻坚勿犯晋,苻坚仍不从。
夏,道安组织译出《稗婆沙》,并为之作序。
仲秋,道安组织僧伽跋澄等译出《阿毗昙毗婆沙》(或作《鞞婆沙论》)十四卷,道安作序,名《鞞婆沙序》。
十月,道安组织僧伽提婆等译出《阿毗昙八犍度论》(又名《迦旃延阿毗昙》)三十卷,道安为之作《阿毗昙序》一文。
十一月,秦晋淝水大战,前秦大败。谢玄乘胜攻占洛阳等地,苻坚返回关中。
是年,前秦大臣、卫将军释昙邕从道安出家。 -
晋太元九年(前秦建元二十年)
夏秋,道安组织译出《尊婆须密菩萨所集论》,并为之作序。
夏至晋太元十年(前秦建元二十一年、385年)春,道安组织译出《中阿含经》及《僧一阿含经》等,并为之作序。
十一月,苻坚软禁道安与王嘉于殿外,“动静咨之”。
十一月三十日,道安组织译出《僧伽罗刹所集佛行经》,并为之作序。
十二月,隐士王嘉往候安,安日:“世事如此,行将及人,相与去乎?” -
晋太元十年(前秦建元二十一年)
正月二十七日,菩萨以异僧的面貌来寺对道安进行点化。
二月八日,道安在长安五级寺圆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