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足第一富

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,古代的貨幣類別經歷了從最初的自然貨幣到後來的人工鑄幣、幣形從“鏟”“刀”等到“圓形方孔”的逐漸演變;中國的文字也擁有着古老的歷史和傳承,特別是在漢字構造和意象表達上更具有超越表音文字的特點。而當“錢幣”和“文字”這兩項同樣悠久的事物相遇時,便碰撞出了獨具心意的火花,刻寫着“唯吾知足”的花錢便是一例。

  “花錢”是古代流通領域之外的一種特殊錢幣,鑄造的形狀、圖案和文字也不一而足,但大抵不出厭勝、祝福等吉祥寓意,或是表明一定的思想意趣與文化內涵。最早在漢代的錢幣上,便出現了以“唯吾知足”為主題的花錢,非常巧妙地利用四個文字中共有的“口”字來進行構思創造,以“隹五矢止”四字共用一“口”,順讀 “唯吾知足”、逆讀“吾唯足知”,使人興趣盎然。這樣的一句話鑄在代表財富的金錢上,也好似一個寓意深刻的禪機。

  無休止的慾望往往是貪嗔痴“三毒”的根源,人執着於名聞利養、迷失在五欲六塵之中,從而產生無盡煩惱,也成為修行路上巨大的障道因緣。如果我們不想被其所累,必然要超脫出對“慾望”的追求——從世間法來說,要無欲;從出世法來說,修行上要無求,一切都能夠“知足安分”,內心的煩惱才會慢慢地淡化。

  在《佛遺教經》中,臨入涅槃前世尊便做了“少欲知足”的教誨,佛陀對弟子們說:“多欲的人為了多求利益,必然苦惱也會很多;而少欲的人無欲無求,就不會有此過患。少欲的人不會被外境束縛、不會被六根牽絆、也不會曲意逢迎受制於人,自然心地坦蕩、無所憂慮畏懼,做事和修行便會圓滿無礙,所以少欲能生髮出諸善功德”。

  佛陀接着還告誡諸比丘:“如果要脫離諸多苦惱,就應當懂得知足,因為知足之法就是富樂安穩之處。一個能夠知足的人,雖然躺卧在地上他依然是安樂的狀態;反觀不知足的人,即使他在天堂中也仍然不能稱心如意。不能知足的人就會常被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等五欲所牽引而不得解脫自在。不知足者雖富而貧,知足之人雖貧而富,不知足者才應該為知足者所憐憫。”

  佛陀最後的諄諄教導一如其弘法初期回答迦葉“無病最利,知足最富,有信最友,無為最安”(《普曜經》)一樣,將“常知止足”貫穿教法始終。我們便應當覺知“心無厭足,惟得多求,增長罪惡”,從而行“常念知足,安貧守道,惟慧是業”的菩薩之道。(《佛說八大人覺經》)

  “唯吾知足”的默默說法,發人深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