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吸盡西江水 萬古千今無一滴

  唐朝時有一位素有“東土維摩”之稱的佛門居士名為龐蘊,一生中留下了許多傳世偈誦和公案。龐居士字道玄、衡陽(今湖南衡陽)人,祖上世代以儒為業,但他卻少悟塵勞、志求真諦,同他的好友丹霞天然禪師一樣,明了“選官不如選佛”之理,並未同一般士子一樣做出應科舉、考功名、入仕途的人生選擇。

  龐蘊在徹悟本心之前遍參諸方大德,期間到洪州(今江西南昌)拜謁馬祖道一禪師。初見馬祖便向他拋出了曾在石頭希遷處參學時的一個老問題“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”:那個唯一、獨立存在的,不與一切有形的現象、事物乃至無形的觀念理論為伴侶的人是誰?馬祖則直截了當地回答他“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,再向汝道”:等你一口喝光西江里的水時我再來回答你。

  只此一句話,將龐蘊當下內心的種種分別、種種思維完全打斷阻塞,對於任何人來說“一口吸盡西江水”都是一件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。龐居士聽聞此語,想必也感覺要讓馬祖回答這個問題是沒有希望了。但就在此刻龐居士念頭一轉,好似遮蔽多時的烏雲頃刻散去、頓領玄旨“原來這個不與萬法為侶之人不須外求、本自具足”。

  見性之後的龐蘊居士還留下了“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。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”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偈誦。“一口吸盡西江水”也成為之後很多禪師接引、教化弟子學人常使用的禪機。

  無獨有偶,在傳統文化典籍《莊子》的外物篇中也有一條與“西江水”有關的故事:莊子家比較貧窮,有一天去向監河侯借錢。聽明來意後監河侯非常爽快地答應了,對莊子說:“等秋收之後我所屬封邑的租賦稅金都收上來時,我就借給你三百金,怎麼樣?”

  莊子一聽忿然作色對監河侯說:“我昨天來的時候,在路途中忽然聽到有聲音叫我,四下環顧發現原來是一條被困在乾涸車轍中的鮒魚。它請求我去找一點水來救救它,不然它很快就會幹渴而死。”

  莊子隨後告訴鮒魚他即將到南方的吳越之地去,那裡江河湖泊眾多,他會引“西江之水”來解救它。但是鮒魚聽後大發雷霆道:“離開日常所需的水後我已經無所安身,這時候只需要有一些少量的水就可以活命,沒想到你卻說出這樣的話,那你還不如早早到賣乾魚的市場上去找我。”

  對於只需“斗升之水”便可全生的鮒魚來說,當下再談引千里之外的“西江水”來救就已經不是最適宜和妥當的辦法了。誠如“遠水難解近渴”,無論大事小情還是亦或某種道理如果不能當下應機逗教、注重現實的合理性,那就如“西江水”一樣是大而無當、大而無益的了。

  寓言中的“西江”與馬祖的“西江”在地域上各有所指,引申的旨趣也不盡相同,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“西江水”也紛紛被入詩題畫、乃至成為人們的口頭語而久遠流傳。汩汩而流的西江之水,也在無時無刻地沁潤人們的思想、指引者人們對於修行與人生之理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