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月為鄰 斯德為盛

  中秋佳節已至,又到風吹丹桂、月滿長空時。古今一輪月同圓,中國人對月的深情恐怕要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。

  “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”的鄉土情思、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時”的時空共鳴、“人生代代無窮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”的恆久惜時、“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的美好期許……這些被廣泛吟詠的詩詞佳作共同構築了屬於中華民族的月的意象,使月亮不再只是一種自然景觀,而成為情感的寄託和思想的載體。

  無獨有偶,在佛教經藏典籍和古德詩文語錄中與月亮有關的內容也比比皆是,特別是在《百丈清規證義記》“中秋祀月”條目中詳細羅列出月之盛德:


  靈照自如,虧蔽不能損其光,何其明也;
  影現眾水,大小未嘗異其照,何其公也;
  容光必照,何其圓也;清凈自若,何其寂也;
  入污濁而不染,何其貞也;
  循環不息其運,何其恆也;
  盈虧不爽其時,何其信也;
  光被萬象,而無應心,何其虛也;
  映星宿而獨耀,何其熾也;
  咸對一切目前,何其普也;
  若能因月而悟心,則本覺自照,障不能昏,非之月明乎;
  廣利無方,恩冤不二,非月之公乎;
  頭頭是道,法法全彰非月之圓乎;
  處喧囂而常靜,非月之寂乎;
  居塵穢而獨潔,非月之貞乎;
  自強不息,非月之恆乎;
  孚及豚魚,非月之信乎;
  物來順應,非月之虛乎。

  由此觀之,月之德“則大有近於吾佛之道者”,這也是“靈鷲說法,常以月為喻”的原因。也因“凡諸天神多聖賢應化,乃禮其德、敬其護法”,所以在中秋這天祀月、拜月也漸漸成為佛教叢林方規。

  除了將“月德”比“佛道”之外,佛教還常常以月喻佛性、喻真常。

  《楞嚴經》中,佛陀諄諄教誨阿難尊者:“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此法亦緣非得法性。如人以手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當應看月;若復觀指以為月體,此人豈唯亡失月輪,亦亡其指。”

  在這裡月亮代表着真如佛性,三藏十二部文字般若、祖師大德的開示教化則是那根標月之指,為我們指示出明心見性的方向和路徑。我們應該順着手指去看月亮、通過語言文字趨於真理、明心見性,而不是做“觀指不觀月”的愚人。通過這一譬喻,將抽象的義理形象化,也使人加深了對教義的理解。

  月懸當空、流光大地。其功大,生民藉其輝映,萬匯資其清涼;其德盛,大圓鏡智,如對目前。仲秋之時,與月為鄰,因事月而事佛,因事佛而事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