歸來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

  在中國歷史上浩如煙海的詩詞中,有這樣一首文辭雋永的《悟道詩》想必是家喻戶曉:

盡日尋春不見春,芒鞋踏遍隴頭雲。
歸來笑拈梅花嗅,春在枝頭已十分。

  這首詩言簡意賅地描繪了一幅在經歷“尋春”的不易與辛勞之後,卻於不經意間在眼前的枝頭上發現了春日氣息的圖景。而這首詩也正如其名“悟道”所言,恰是古德以春為喻,對於修道悟道的一次生動開示。正因此這首融禪理與意趣為一體的《悟道詩》廣為歷代文人雅士所稱道。

  較早錄有這首《悟道詩》的是南宋時人羅大經編寫的《鶴林玉露》,在該書乙編卷六“道不遠人”條中記載:子曰:“道不遠人。”孟子曰:“道在邇而求諸遠。”有尼悟道詩云:“盡日尋春不見春,芒鞋蹈遍隴頭雲。歸來笑捻梅花嗅,春在枝頭已十分。”亦脫灑可喜。明朝後期公安派重要成員之一的江盈科在其《雪濤詩評》中稱此詩“絕似悟後人語”。清人宋長白在所著《柳亭詩話》中將這首詩與白居易游廬山大林寺詩“人間四月芳菲盡,山寺桃花始盛開。長恨春歸無覓處,不知轉入此中來。”相提並論,稱“二絕可謂得禪機三昧矣”。稍晚其後,乾嘉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在《隨園詩話》中為嚴東有選《宋人萬首絕句》補遺時,更是將《悟道詩》置於首位。

  這首詩雖辭美義豐,但作者是誰卻眾說紛紜,甚至詩的題目也有《悟道詩》、《嗅梅》、《詠梅詩》、《尋春》等等,令人莫衷一是。在佛教典籍中,也將其視為“悟道之偈”。在眾多關於詩作者的考據中,較為令人信服是“唐無盡藏”說。

  據《佛光大辭典》等典籍記載,無盡藏俗姓劉,韶州(今廣東韶關)人,是唐代武周時期的一位比丘尼。在《六祖壇經·機緣品》中,開篇便記述了無盡藏比丘尼向六祖大師問道請益的淵源。虛雲老和尚在修訂《佛祖道影》時,便依《六祖壇經》補充撰寫了《唐韶州尼無盡藏禪師》傳贊,列入卷四“兩土聖僧”條目中。

歸來笑拈梅花嗅  春在枝頭已十分

  無盡藏比丘尼的這首《悟道詩》除了告訴我們“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”的修行要訣外,也無不訴說著“禪意”與“禪機”在生活和自然中又是如此靈動和現成。

  凈慧長老在《生活禪開題》中曾開示道:“如果滿天星斗不是禪,釋迦牟尼佛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覺悟成佛;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禪,洞山良價禪師就不可能因過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疑團;如果鬱郁黃花不是禪,靈雲禪師也不可能因見桃花而開悟。大自然到處都呈現着禪的空靈與恬靜、悠遠與超越、真實與現成,所以陶淵明能留下“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的千古絕唱,蘇東坡能留下“溪聲儘是廣長舌,山色無非清凈身”的禪苑清音。天公造物,緣滅緣生,無處不呈現着禪的生命。

  “青青翠竹,儘是真如;鬱郁黃花,無非般若 ”,在禪者的心目中宇宙是完整的,精神與物質是一體的。所以禪者認為“何處青山不道場”、四時美景充滿禪機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閑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。”如果我們從生活中找回禪的精神(其實它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),讓生活與禪打成一片、融為一體,我們的生活便如詩如畫,恬適安詳了。

  今天時值立春,陰陽交泰,萬物萌動,無限生機與希望都蘊含在天地的氣息之中,我們也應該如古德一樣,看到“春在枝頭”的真意,莫負一片好春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