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日,孔子登临山峦,望着山下奔流不息的川水,发出了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这句名闻千古的感叹。天地造化,正如这川水一般,往者过、来者续,无一息之停。这是儒家的古圣先贤对于世间实相的认知。
面对山河大地的说法,无独有偶《法句经·无常品》中有言“如河驶流,往而不返,人命如是,逝者不还”。世间万法,生灭迁流,刹那不住,佛教对宇宙真理也有同样的体认——无常。乃至更为细致深刻地认识到,不仅在一期相续性上的无常,甚至在每一个刹那之间也同样有生住异灭四相的存在,实是“未曾有一事,不被无常吞”(《佛说无常经》)。
“生死事大,无常迅速”,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无常?怎样在无常事实面前能够有所作为、有所进步、有所成就呢?净慧长老曾开示道:“我们一想到人生是这样短暂,想到无常,我们又要有所成就,往往会对一切东西心灰意冷,这是对无常的消极态度。积极的态度是要当勤精进,我们要和无常的时空状态来赛跑、来比赛,用社会上的话叫拼搏,佛教叫精进、不断地精进。在这样一个无常的事实面前,我们要难行能行、难舍能舍、难修能修,一切都是要在排除当中,然后取得进步与成就。”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中佛问沙门:人命在几间?对曰:数日间。佛言:子未知道!复问一沙门,人命在几间?对曰:饭食间。佛言:子未知道!复问一沙门,人命在几间?对曰:呼吸间。佛曰:善哉!子知道矣。
日月逝矣,岁不我与。面对稍纵即逝的光阴、面对无常的生命,儒家教导后学自强不息、进学不已。佛教的祖师大德也在激励僧俗大众应勇猛精进、奋勉修行。“是日已过,命则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”,这几句出自《法句经·无常品》的偈诵大家一定耳熟能详,连同“当勤精进,如救头然,但念无常,慎勿放逸”一起成为《警众偈》被编入暮时课诵之中,无不时刻提醒着我们隙驹易过、不负韶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