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安大師與河北的深厚法緣

  湯用彤先生認為,“東晉之初,能使佛教有獨立之建設,堅苦卓絕,真能發揮佛陀之精神,而不全籍清談之浮華者,實在彌天釋道安法師。”河北是道安大師的家鄉,也是大師弘化傳法的重鎮。尤其是在其老師佛圖澄圓寂之後,道安大師輾轉河北十餘年,成立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僧團,制規約、開講堂、探究格義、商討弘法等等,都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先例,道安大師也成為弘化河北的第一位中國高僧。

道安大師與河北的深厚法緣

  道安大師,晉永嘉六年(312)出生於常山扶柳(今河北冀州小寨鄉扶柳城)。自道安大師出生到其三歲時,除自然災害外,其家鄉附近的信都、中山(今河北定州市)、襄國、鄴城、易水、幽州等今河北境內的中南部大多數地方都處於混戰之中。道安大師就出生、成長在這樣一個苦難、動亂的時代。道安大師的家庭是讀書人家,可惜其出生不久,父母便在天災人禍中離開人世,遂由外兄孫氏代為撫養。
此後幾年,今河北境內軍閥混戰,兵燹饑荒,民不聊生,白骨蔽野。北方士族大批南遷,而北方各少數民族則不斷內遷。就在這樣兵荒馬亂的歲月里,到了318年,道安大師七歲,開始讀誦儒家經典,“五經文義稍已通達”。大師過目不忘,再讀成誦,鄉鄰都驚奇於他的聰明智慧。對於釋老之學,大師自幼偏好。319年,石勒自稱趙王,定都襄國,史稱後趙。道安大師的家鄉扶柳縣,就在後趙境內。

  石趙建國之初,社會相對安定,經濟有所恢復。在這一背景下的323年,道安大師十二歲,削髮出家為僧。331年,道安大師二十歲,老師為他授具足戒,准許他四處遊學。在道安大師剛出家的這段時間,石趙四處用兵。

道安大師與河北的深厚法緣
石勒問道佛圖澄

  東晉咸康元年(335),石虎把國都從襄國遷到鄴城,尊奉佛圖澄為“大和尚”。這一年道安大師來到鄴城(今河北臨漳鄴鎮),入“中寺”事佛圖澄為師。

  此後,道安大師追隨佛圖澄,學習佛教經論。道安大師認為,那個時代佛教學人大多固守成見,少有創建,而除了老師佛圖澄外,當時堪稱佛教宗匠的人實在太少了。雖然如此,還是應該探究佛教的精髓,借之以孜孜以求,這應該是能做到的。為了窮究佛法奧旨,道安大師秉持佛教精進之精神,決心游化四方,訪學問道,以求法化流行,道播末世,“使流遁之徒歸向有本”。這樣,除了向佛圖澄學習外,道安大師外出行腳參訪。由於當時局勢混亂,道安大師一度潛跡於濩澤(今山西陽城)一帶。道安大師當年遊學所到之處,應以現在河北境內為主,主要在冀中南地區,尤其是當時的襄國和鄴城一帶的廣大地區,可能北及常山(今石家莊市東古城)、中山(今河北定州),最遠東不過河間,南至豫北一帶,西到其所避難的濩澤周邊,大體在黃河以北的太行山中南段和王屋山一帶。

  349年四月,石虎病死。石虎死後,太子石世即位月余,即為自己的哥哥彭城王石遵所殺。石遵即位後,遣中使竺昌蒲邀請道安大師入主華林園,並為其廣修房舍。時年道安大師38歲。石遵在位的183天里,天災人禍不斷,鄴中群盜大起,迭相劫掠;國內群雄競起,爭相造反;國外前燕、前涼、東晉虎視眈眈,趁火打劫。縱觀大江南北,趙都鄴成為了風波的漩渦和鬥爭的的中心。道安大師以其智慧,預感到石遵政權危機四伏,後趙國運將危,大亂在即,遂離開鄴城,到了城西北部的牽口山。

  350年,冉閔廢殺石鑒,把在鄴城的石氏子孫殺盡,石趙至此滅亡。冉閔即位稱帝,國號魏。原後趙境內各少數民族紛紛擁兵割據拼殺,北方大亂,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場大戰,襄國與鄴城一帶,成為最主要的戰場已經無法辦道,且性命堪憂,道安大師此時便離開牽口山、與同學竺法汰同行北上飛龍山。

道安大師與河北的深厚法緣

  飛龍山又名封龍山,位於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西南約十五公里的元氏縣與鹿泉市交界處。封龍山人文遺留豐厚,至今尚留有漢碑六通,到後來的北宋時還建有封龍書院和西溪書院兩座。道安大師選擇到這裡避難、修道時,他在做沙彌時的好友、同為冀州人的僧先,已經先期來到封龍山。在封龍山,道安大師與僧先討論佛教格義的問題,此時道安大師已有新悟。隨後眾人發願弘傳釋迦教法,不再避于山林中,遂各自離開封龍山。

  飛龍山雖然遠離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中心,但卻毗鄰平原、與常山郡郡府也相去不遠,常山郡的饑荒、混亂、戰爭都會影響到飛龍山的安定。道安大師離開飛龍山與他的度生弘法大願有關,也與這裡變得不再安全有關。

  其後道安大師北上恆山,尋找新的辦道場所。恆山位於太行山山脈的北段東麓,今河北唐縣、淶源、阜平三縣交界處,又名常山,別名大茂山、神仙山、神尖山等,山首南至滹沱河谷之陽,山尾北至桑乾河谷之陰,綿延150餘公里。

道安大師與河北的深厚法緣

  當時道安大師在恆山建立寺院,弘贊像法,於是慧遠前往歸附。慧遠對道安大師非常敬重,認其為真正的師父。後來聽到道安大師講《般若經》豁然而悟,於是和弟弟慧持一起剃髮出家,跟從道安大師學習佛經。慧遠大師24歲時開始講經,曾有聽他講經的人對實相的意思不理解,而且越解釋越糊塗。慧遠大師就借用莊子的話來類比,終於使他弄明白。此後為方便解疑釋惑,道安大師特許慧遠不廢俗書。由此可見,道安大師當年在恆山是講讀不輟的,現在佛教講經的諸多規矩,有許多都是那個時候定下來的。而且,道安大師也讓學生講經,培養鍛煉佛教人才。

  在恆山期間,道安大師名聲遠播,來向他學習的人絡繹不絕,受他教化的人中分河北,遂建立起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龐大的僧團,計有四、五百人,在戰亂之時可謂人員眾多。355年,武邑(今河北省武邑縣)太守盧歆,聽聞道安大師道高學博,派沙門敏見苦苦邀請,道安大師遂下山講經。當時武邑屬冀州,離道安大師家鄉扶柳不遠。道安大師在這裡講經,與其名聲完全相符,這樣一來追隨他的人更多了。

  357年,45歲的道安大師回到鄴城,住受都寺。因當時國主寵信方士,所以前燕政權並不尊崇佛教。沒有政府的支持,道安大師龐大的僧團,很難在都市當中長期住下去,道安大師在當年十一月前燕將都城由薊遷往鄴城前離開並返回恆山。

道安大師與河北的深厚法緣

  之後的幾年北方逐漸開始動亂。360年正月,前燕國主慕容俊去世,朝廷權斗白熱化,國內更加不安定。362年,冀州連年災荒,恆山沒有了辦道的糧食保障,道安大師不得不率數百僧眾南下,前往離他曾避難的濩澤不遠的王屋女休山(今河南濟源西北)。不久又南渡黃河入陸渾(今河南嵩縣東北)棲居修學,以草木充饑。365年前燕攻克洛陽,盡取河南諸城壘,為避戰亂,道安大師最終決定離開北方南投襄陽。

  道安大師生於河北、長於河北、出家於河北、學道於河北、聲名遠播於河北、建寺立塔於河北、授徒傳道於河北、在圓寂前以七十多歲高齡千里跋涉來探望的是河北,可以說河北是大師一生的牽掛。也正因為有了大師及其老師佛圖澄以及其眾多弟子的傳法弘化,河北佛教才出現了興盛局面,並為以後河北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
道安大師與河北的深厚法緣

  道安大師德行、學識獨步一世,更能秉持佛教上求下化的菩薩道精神,不僅為當時佛門之所寄託,亦為後世佛子之所宗仰。今日恭逢道安大師圓寂紀念日,謹以此紀念大師對河北的法乳深恩。

——

(內容選自“第四屆三禪會議”論文《道安大師河北行化考》,文章有刪改。原作者為西藏民族大學民族研究院副教授牛延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