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为而来 | 道安大师与亲师友的互动 ③

 

道安大师是引领来自异域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、融合和弘传的重要人物。纵观大师一生,一路走来有师长提携、道友相伴、居士护持,也培育了诸多佛教英才、法门龙象。现谨从典籍中撷取几则其与亲人师友之间的故实,使我们得以从中一窥大师的风范。这些互动,都在难以思议的缘分里,彼此“相为而来”,辗转圆满不尽的故事。

佛图澄圆寂不久,天下大乱,道安与徒众离开邺城避难,后来到了飞龙山,遇到昔日好友释僧光。

道安:“当年,我们分别时还互相约定:绝不可忘了我们的情谊。”

僧光:“现在正好实现当年之约。”

道安:“听说您已修得禅定的智慧,还请点拨一二。”

僧光:“我才要请您指点。现在您不只‘惊四座’,还是全国闻名的高僧。”

道安:“虚名罢了,佛法浩瀚,我所知仅如沧海一粟。”

僧光:“您太谦虚了,我们现在就来共同研读经典,探讨法义吧!”

于是两人相互交换所学,得到很多新的领悟。不过在方法上,道安和僧光有了歧异。

道安:“您都是用‘格义’的方法来讲经吗?也就是用中国现有经典中的义理来解说佛理吗?然而,我认为中国无论是儒家或道家,所谈的义理和佛理有许多出入的地方。用‘格义’的方法讲经,是无法说出佛法深义的,甚至多有违碍。”

僧光:“我认为‘格义’是座桥梁;在分析佛法的名相上能让信众快速入门。像是用道家‘无’的观念,来比附般若思想的‘空’义,就能让信众很快理解。不知您为何要反对先贤所使用的这个方法?”

道安:“‘无’和‘空’虽有相通处,基本内涵全然不同。我们弘扬教理,必须做到允当,使用正确的方法,也就是要用佛法来解说佛法,让法鼓竞鸣于天下,而非墨守前人的作法。”

僧光:“如果不用格义的方法,您打算如何用佛法来解说佛法呢?”

道安:“大概有三样工作:一是广求经典,除了中原已有的经典,还去访求西域僧人是否还有未见的经典。再则是整理经录。经典的来源常有重复的地方,同一部经典,译者不同,而有不同版本。必须加以整理,将同一部经不同译本并列一处,方便学者比较参考。有了这两样基础工作,第三就是深入经藏,钻研义理,为经典作注释,让信众易于入手。”

僧光:“难怪澄老赞您视见远大,果然不是溢美之辞。”

(资料来源:《梁高僧传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