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儉戒奢 | 凈慧長老與僧團“四化 ”——以“堅持僧團生活平民化”為中心(上)

  1957年6月,正在中國佛學院本科班就讀的青年凈慧法師,在《弘化月刊》第193期上發表了題為《學習古德勤儉樸素的精神》一文,強調“勤儉樸素的優良作風,在佛陀許多教誡中,受到特別的珍視,如‘少欲知足’‘勤修眾善’等,一直被所有的虔誠信徒奉為‘天經地義’的生活準繩”。文中舉出“不作不食”的百丈禪師、“力役田舍”的道安法師、“刻苦事眾”的雲居簡禪師等古代佛門大德,認為“古德們不但孜孜不懈地學經研教修禪習定,而且也精進勇猛地實踐了‘勤修眾善’‘少欲知足’的佛陀教導”。在此後五十餘年的修學、弘法實踐中,凈慧長老身體力行地踐行着佛教勤儉樸素的精神,並將其融入僧團建設之中,提出了僧團“四化”的主張。

崇儉戒奢 | 凈慧長老與僧團“四化 ”——以“堅持僧團生活平民化”為中心(上)
二十世紀五十年代,攝於中國佛學院所在地北京法源寺山門前

 

一、以惜福惜緣、勤勞樸素,教育引導四眾弟子

 

  凈慧長老在平時的佛法開示中,理事融合,也注重從惜福結緣、勤勞樸素等角度,教育引導僧團弟子和在家信眾:

  “即使是住在寺院里,也要越簡單越好,不要搞得太複雜、太豪華。簡單樸素、乾淨利索,這樣的生活就非常好。一切太豪華、太現代化,浪費資源,與道不相應。”[1]

  長老的這一主張,是與其對自然資源的深切憂慮相聯繫的,他說:“理解了人類生存的艱難,我們就要從我做起,節約資源,為人類的明天着想,為大地眾生的明天着想。同時,也要把我們知道的這一點點最簡單最樸素最明了的道理,告訴周圍的人,讓大家都來愛惜資源。[2]

  在長老看來,儉約的生活是一種自我要求,但是對眾要豐厚,要有供養心。他在《自奉要儉約,待眾要豐厚》的開示中,讚歎農民的勤勞樸實,頌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:

  這兩天,我到邢台玉泉寺看望一下那裡幾位小師父。我看到那邊的村民,有一位比我還大一歲,他整天都在勞動······他那種樸素的穿着打扮、樂觀的情緒、勤勞的精神,實在是令人感動感嘆。······這是一種老黃牛的精神,這就是中國人,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這就是中國的老農民。我看到他那種形象,想一想我們的生活與環境,真是感到自己無地自容。所以我們每一位修道的人都要想到天下受苦的人很多,貧困的人還很多,我們的一粥一飯、一絲一縷、一磚一瓦都是像這樣的老者,他們在風裡雨里、雪裡冰里勞動,以後才為我們創造了一些物質的條件。[3]

  只有從內心中體認到民眾的辛勞不易,時刻謹記物質條件由信眾供養而來,僧團大眾才能保持堅固道心,努力修學。長老還注重以身邊發生的真實事例教育大眾,引導僧團成員常懷珍惜、感恩之心

  我過去曾經給大家講過,有一個老太太曾到(柏林寺)問禪寮來,她講要供養師父。看那個老太太是一個非常貧困的人,我告訴她,這麼大年紀有錢自己留着,或者要看病,買點什麼東西補補身體,家裡要過日子,就不要供養了。但她還是要供養,然後從她的衣服里拿出一個小的手巾包出來,她就打開一層又一層,大概有三到四層,裡頭是一張黃紙包了五塊錢。我看了這五塊錢,眼淚馬上流出來!這位老人能夠有這份虔誠的心,她這樣地困難,能省下五塊錢來供養三寶,這個功德不可思議。我看到真是受感動,真是想到自己要很好地來報答一切眾生的恩德,報答像這些非常虔誠,而且又非常困苦的護法居士,對我們的關心、布施、恩惠。每每想到這些,自己時時刻刻誠惶誠恐,不敢浪費一點東西。······因為想到這每一度電,不但是勞動者創造出來的,而且還要花多少錢去買這一度電,這些錢都是像那位老太太那樣,她拿出一塊、他拿出五塊,省吃儉用供養給三寶的。如果我們自己不很好地修行、節約,我們確實對不住廣大的善男信女和護法居士。所以,每每想到這些,感到自己在這裡沒有很好地提倡節約的精神,提倡節約的作風。我們對自己一定要嚴格地要求。[4]

  而對待來寺修學的信眾,長老則要求“待眾豐厚”:

  另外一方面,我們對待大眾一定要盡心盡意地來供養,對待往來的居士一定要給他們提供方便。路燈不能沒有,每天晚上路燈要打開,讓所有走人的地方有燈光。因為我們很熟悉寺里的環境,自己可以摸,外面來的居士們不熟悉這裡的環境,他們需要照明。我們要自己省下這個光明,來提供給居士們,讓他們有一個很好的修行環境,不至於令他們在這裡由於路燈不明、暖氣不暖而造成身體上的疾病,或者是摔跤、感冒,這樣我們就對不起那些護法居士。我們要自奉節儉,待人卻要豐厚,這就是我們佛教的傳統,中國人的傳統美德。希望我們僧俗大眾要經常想到物力維艱,要在能節約能節省的情況下,盡量地節省節約,吃飽不浪費,能照明也不要浪費,隨時隨地要知道關燈。[5]

  這一珍惜物力、勤儉節約的精神,也體現在柏林禪寺、河北省佛學院及相關寺院的制度建設之中,如《河北佛學院學僧管理細則》中就明確要求:“愛護公共財物,愛惜糧食;隨手關燈、關水(龍頭);厲行節約,杜絕浪費。”《黃梅蘆花庵財務管理制度》中也強調:“本寺在日常費用支出時,需堅持勤儉節約的原則。”與柏林禪寺有法脈淵源的海外寺院,也同樣落實這一精神:“凡用素齋,均須酌量而取,注意節約,不可浪費。”[6]

崇儉戒奢 | 凈慧長老與僧團“四化 ”——以“堅持僧團生活平民化”為中心(上)
柏林禪寺趙州塔復興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