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安大师与河北的深厚法缘

  汤用彤先生认为,“东晋之初,能使佛教有独立之建设,坚苦卓绝,真能发挥佛陀之精神,而不全籍清谈之浮华者,实在弥天释道安法师。”河北是道安大师的家乡,也是大师弘化传法的重镇。尤其是在其老师佛图澄圆寂之后,道安大师辗转河北十余年,成立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僧团,制规约、开讲堂、探究格义、商讨弘法等等,都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先例,道安大师也成为弘化河北的第一位中国高僧。

道安大师与河北的深厚法缘

  道安大师,晋永嘉六年(312)出生于常山扶柳(今河北冀州小寨乡扶柳城)。自道安大师出生到其三岁时,除自然灾害外,其家乡附近的信都、中山(今河北定州市)、襄国、邺城、易水、幽州等今河北境内的中南部大多数地方都处于混战之中。道安大师就出生、成长在这样一个苦难、动乱的时代。道安大师的家庭是读书人家,可惜其出生不久,父母便在天灾人祸中离开人世,遂由外兄孙氏代为抚养。
此后几年,今河北境内军阀混战,兵燹饥荒,民不聊生,白骨蔽野。北方士族大批南迁,而北方各少数民族则不断内迁。就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岁月里,到了318年,道安大师七岁,开始读诵儒家经典,“五经文义稍已通达”。大师过目不忘,再读成诵,乡邻都惊奇于他的聪明智慧。对于释老之学,大师自幼偏好。319年,石勒自称赵王,定都襄国,史称后赵。道安大师的家乡扶柳县,就在后赵境内。

  石赵建国之初,社会相对安定,经济有所恢复。在这一背景下的323年,道安大师十二岁,削发出家为僧。331年,道安大师二十岁,老师为他授具足戒,准许他四处游学。在道安大师刚出家的这段时间,石赵四处用兵。

道安大师与河北的深厚法缘
石勒问道佛图澄

  东晋咸康元年(335),石虎把国都从襄国迁到邺城,尊奉佛图澄为“大和尚”。这一年道安大师来到邺城(今河北临漳邺镇),入“中寺”事佛图澄为师。

  此后,道安大师追随佛图澄,学习佛教经论。道安大师认为,那个时代佛教学人大多固守成见,少有创建,而除了老师佛图澄外,当时堪称佛教宗匠的人实在太少了。虽然如此,还是应该探究佛教的精髓,借之以孜孜以求,这应该是能做到的。为了穷究佛法奥旨,道安大师秉持佛教精进之精神,决心游化四方,访学问道,以求法化流行,道播末世,“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”。这样,除了向佛图澄学习外,道安大师外出行脚参访。由于当时局势混乱,道安大师一度潜迹于濩泽(今山西阳城)一带。道安大师当年游学所到之处,应以现在河北境内为主,主要在冀中南地区,尤其是当时的襄国和邺城一带的广大地区,可能北及常山(今石家庄市东古城)、中山(今河北定州),最远东不过河间,南至豫北一带,西到其所避难的濩泽周边,大体在黄河以北的太行山中南段和王屋山一带。

  349年四月,石虎病死。石虎死后,太子石世即位月余,即为自己的哥哥彭城王石遵所杀。石遵即位后,遣中使竺昌蒲邀请道安大师入主华林园,并为其广修房舍。时年道安大师38岁。石遵在位的183天里,天灾人祸不断,邺中群盗大起,迭相劫掠;国内群雄竞起,争相造反;国外前燕、前凉、东晋虎视眈眈,趁火打劫。纵观大江南北,赵都邺成为了风波的漩涡和斗争的的中心。道安大师以其智慧,预感到石遵政权危机四伏,后赵国运将危,大乱在即,遂离开邺城,到了城西北部的牵口山。

  350年,冉闵废杀石鉴,把在邺城的石氏子孙杀尽,石赵至此灭亡。冉闵即位称帝,国号魏。原后赵境内各少数民族纷纷拥兵割据拼杀,北方大乱,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场大战,襄国与邺城一带,成为最主要的战场已经无法办道,且性命堪忧,道安大师此时便离开牵口山、与同学竺法汰同行北上飞龙山。

道安大师与河北的深厚法缘

  飞龙山又名封龙山,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约十五公里的元氏县与鹿泉市交界处。封龙山人文遗留丰厚,至今尚留有汉碑六通,到后来的北宋时还建有封龙书院和西溪书院两座。道安大师选择到这里避难、修道时,他在做沙弥时的好友、同为冀州人的僧先,已经先期来到封龙山。在封龙山,道安大师与僧先讨论佛教格义的问题,此时道安大师已有新悟。随后众人发愿弘传释迦教法,不再避于山林中,遂各自离开封龙山。

  飞龙山虽然远离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中心,但却毗邻平原、与常山郡郡府也相去不远,常山郡的饥荒、混乱、战争都会影响到飞龙山的安定。道安大师离开飞龙山与他的度生弘法大愿有关,也与这里变得不再安全有关。

  其后道安大师北上恒山,寻找新的办道场所。恒山位于太行山山脉的北段东麓,今河北唐县、涞源、阜平三县交界处,又名常山,别名大茂山、神仙山、神尖山等,山首南至滹沱河谷之阳,山尾北至桑干河谷之阴,绵延150余公里。

道安大师与河北的深厚法缘

  当时道安大师在恒山建立寺院,弘赞像法,于是慧远前往归附。慧远对道安大师非常敬重,认其为真正的师父。后来听到道安大师讲《般若经》豁然而悟,于是和弟弟慧持一起剃发出家,跟从道安大师学习佛经。慧远大师24岁时开始讲经,曾有听他讲经的人对实相的意思不理解,而且越解释越糊涂。慧远大师就借用庄子的话来类比,终于使他弄明白。此后为方便解疑释惑,道安大师特许慧远不废俗书。由此可见,道安大师当年在恒山是讲读不辍的,现在佛教讲经的诸多规矩,有许多都是那个时候定下来的。而且,道安大师也让学生讲经,培养锻炼佛教人才。

  在恒山期间,道安大师名声远播,来向他学习的人络绎不绝,受他教化的人中分河北,遂建立起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僧团,计有四、五百人,在战乱之时可谓人员众多。355年,武邑(今河北省武邑县)太守卢歆,听闻道安大师道高学博,派沙门敏见苦苦邀请,道安大师遂下山讲经。当时武邑属冀州,离道安大师家乡扶柳不远。道安大师在这里讲经,与其名声完全相符,这样一来追随他的人更多了。

  357年,45岁的道安大师回到邺城,住受都寺。因当时国主宠信方士,所以前燕政权并不尊崇佛教。没有政府的支持,道安大师庞大的僧团,很难在都市当中长期住下去,道安大师在当年十一月前燕将都城由蓟迁往邺城前离开并返回恒山。

道安大师与河北的深厚法缘

  之后的几年北方逐渐开始动乱。360年正月,前燕国主慕容俊去世,朝廷权斗白热化,国内更加不安定。362年,冀州连年灾荒,恒山没有了办道的粮食保障,道安大师不得不率数百僧众南下,前往离他曾避难的濩泽不远的王屋女休山(今河南济源西北)。不久又南渡黄河入陆浑(今河南嵩县东北)栖居修学,以草木充饥。365年前燕攻克洛阳,尽取河南诸城垒,为避战乱,道安大师最终决定离开北方南投襄阳。

  道安大师生于河北、长于河北、出家于河北、学道于河北、声名远播于河北、建寺立塔于河北、授徒传道于河北、在圆寂前以七十多岁高龄千里跋涉来探望的是河北,可以说河北是大师一生的牵挂。也正因为有了大师及其老师佛图澄以及其众多弟子的传法弘化,河北佛教才出现了兴盛局面,并为以后河北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道安大师与河北的深厚法缘

  道安大师德行、学识独步一世,更能秉持佛教上求下化的菩萨道精神,不仅为当时佛门之所寄托,亦为后世佛子之所宗仰。今日恭逢道安大师圆寂纪念日,谨以此纪念大师对河北的法乳深恩。

——

(内容选自“第四届三禅会议”论文《道安大师河北行化考》,文章有删改。原作者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教授牛延锋)